對于此次北京之行,期待了很久,一方面是源于畢業(yè)后便再未回到這曾經生活、學習了四年的城市,不知母校是否風景依舊,不知久未見面的同窗是否容顏依然;另一方面是因為從小到大的一種情結,一種源于學生時代對清華和北大這兩所國內頂級學府的向往。
雖說在北京讀書時,也因探望家姐和子健到過這兩所國內頂尖學府,曾感受過未名湖畔的拂面微風,徜徉在燕園中追尋過先賢留下的思想印記;也曾在那一畝方塘邊想象荷塘月色的美景,品嘗過的萬人大食堂美味。然而,以一名學員身份在清華園內聞道求學卻是想都不敢想的。
初到北京時卻是冬去春來的季節(jié)交替之時,不幾日一場許久未見的大雪便作為意外禮物讓飽受霧霾之苦的我驚喜萬分,也讓蕭條的校園內呈現(xiàn)出一種純粹的美。
清晨雪景
言歸正傳,第一周的課程是模具相關知識的講座,有收獲但未達到預期,可能是期望值太高的緣故。當然,聽了李斌老師的課并到北京自動化工程學校參觀后還是很受啟發(fā)。
工程學校規(guī)模并不大,卻有很深厚的專業(yè)底蘊。
設備很先進,用于教師科研開發(fā)和生產的加工中心、線切割、電火花等設備都是阿奇夏米爾先進機床。其次是管理規(guī)范,其實訓場地布置和管理完全不遜色于任何一家通過質量體系認證的現(xiàn)代化加工企業(yè)。最重要的是教師很專業(yè),也很敬業(yè),而這種專業(yè)和敬業(yè)又和學校對教師的尊重、培養(yǎng)和人文關懷是分不開的。
模具生產專用高精度加工中心
電火花機,其中一臺帶四軸
可切斜角的線切割
實訓車間一角,“5S管理”管中窺豹
模具車間工具擺放架
第二周的課程是模具拆裝、第三周的課程是模具設計和制造軟件培訓,我也漸漸融入到清華的學習氛圍中:早晨上課前是《大學》的晨讀,然后是滿滿當當的一上午課,中午下課后被校園內洶涌湍急的自行車大潮裹挾到食堂就餐。
餐后是難得的靜謐時光,可以在清華園內漫步,今日去看看鄧公題字晗亭,明朝去王靜安先生碑前瞻仰吊念,看著周圍來去匆匆的清華學子,感覺悠閑的自己是如此的格格不入,而靜心體會,又能感受到這古老學府中幽幽飄散在空氣中的醇厚學術與人文氛圍,卻又發(fā)現(xiàn)自己已切實的融入這環(huán)境中,至少在此時此地,成為了傳承這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的清華人。
下午緊張的課程后,在食堂吃完飯,便匆匆趕回仄陋的旅館,先小憩一會,然后將一天的所得連同一些雞毛蒜皮卻自覺有趣的雜事一起寫成日志,卻也自得其樂。
忙里偷閑利用周末回了一趟母校,與昔日同窗好友小聚,發(fā)現(xiàn)本部因良鄉(xiāng)校區(qū)的竣工冷清了好多,當初的14號宿舍樓也成了留學生宿舍,卻也有物是人非之感。
第四周是清華的挑戰(zhàn)課程,卻也是一種別樣的體驗。利用6天時間,設計試制出一輛可用安卓手機控制的排爆機器人小車,完成預定上坡、下臺階、過涵洞、轉彎、提舉和投彈等一系列動作。
8人一個團隊,分工協(xié)作,各展所長,看著小車在忙忙碌碌中逐漸成型,頗有一番成就感。臨近最后一天展示評比之時,尚有許多工作未完成,大家便留下開夜工。
恰逢周五,教室中央的大屏幕上是時下最火熱的《我是歌手》,清華的老師們便坐在教室中,聽著歌看著我們忙碌地在各個車間和教室中穿梭,一旦學員有調試或加工幫助的需求便起身為我們服務。
就這樣我們在這歌聲、咖啡和油污鐵屑的奇異組合中熬夜到凌晨,直到機器人小車調試的完成。在這熬夜的過程中我們忘卻的是疲勞和困倦,體會的是付出、責任和收獲。
機器人小車
第二個月是在比亞迪的模具廠實習,整個過程卻也乏善可陳,凸顯了教師下企業(yè)鍛煉的尷尬。
回到清華后的前半個月的課程是線切割、逆向工程、快速成型和材料學,由清華自己的老師來講,讓我們見識到清華在教學上的底蘊。老師們各種典故、佳句和風趣的語言結合在一起,讓課堂成為引人入勝的奇景,不忍有片刻的神游。
在這精彩紛呈的課堂背后是老師們治學的嚴謹,嘔心瀝血的付出,數十年如一日的積累的厚積薄發(fā)。
左圖為張學政老師的部分筆記,右圖為張學政老師的部分備課本
光陰荏苒,轉眼培訓歸來已月余,回憶培訓時光卻總有新的體驗和所得,卻囿于工作繁忙和筆力低拙總覺文不達意,不甚其擾,于是絮絮叨叨,雜七雜八地亂寫一通,匆匆成文。貽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