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8日,一部由柴靜自費100萬左右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在各大視頻網(wǎng)站上線。
截至3月2日上午9點30分,《穹頂之下》在國內各大視頻網(wǎng)站的總播放量即將突破2億萬次,隨著播放次數(shù)不斷的刷新,紀錄片也徹底火了,新浪微博的熱門話題#柴靜霧霾調查#的閱讀數(shù)達3億。茶余飯后人們聚在一起談論的可能都是《穹頂之下》 ,從青少年到中年之間著實火了一把,人們真正意識到霧霾的嚴重性及危害。但是隨著熱度的不斷提升,隨之而來的是網(wǎng)絡上的罵戰(zhàn)。大部分人都被感動點贊,但也有一些反對質疑的聲音,就像俞敏洪的觀點有反對聲是件好事,君子和而不同。但有些反對出發(fā)點讓人心疼,懷疑柴靜背后有其他勢力支持等等。有些人習慣去尋找別人做事的動機,并且解釋動機越陰暗越興奮,這往往是可悲的。
《穹頂之下》真正值得人們討論及認識到的應該是霧霾的危害及如何治理霧霾,如視頻所講這是一場看不到“敵人”的戰(zhàn)爭,而且這是我們每個人親身參與其中的斗爭。視頻中列舉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且不說是否科學準確,至少可以讓我們這些普通人可以直觀的認識霧霾,知道它從何處來,要怎么做才可以還給天空一片藍。這個紀錄片就像是生活在霧霾底下的我們的掙扎與吶喊,這也是對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一種督促。
對于《穹頂之下》這樣涉及眾多專業(yè)知識且影響力巨大的作品,專業(yè)人士加以辨析和討論,這是好事,是多少科普活動希望取得而沒能取得的難得效果。但是,希望這種辨析和討論,不要錯得更多。
重返蔚藍地圖,要依靠的就是每一個,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