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校長室收到一封發(fā)自本市新區(qū)太湖明珠苑的感謝信,是一位75歲的萬琴娣老人寫的。
信封背面還有一行小字:因找不到郵局所以遲寄了。顯然老人是頗費一番周折才把信寄出。到底發(fā)生什么事讓老人如此牽掛,非謝不可呢?
“貴校0711班奚夢甜同學,真是好樣的,”信的開頭是這樣寫的。原來,本月16日奚夢甜同學考試結束后,乘50路車到外婆家,車站偶遇手拎四個盒子、一個包裹的萬琴娣老人,見老人年紀很大,背得很吃力,就主動幫忙拿上了車,下車時再幫忙拿著并一直送到老人家中。
奚夢甜同學說,外婆就住在老人隔壁村,自己只要多走幾百米就能幫老人的,這沒什么。我說老人寫信給校長了,老人家向你表示感謝,建議我們要發(fā)揚這種助人為樂、尊重老人的精神,也感謝學校教育培養(yǎng)的好學生。王亮偉校長也作了批示,她非常驚訝。
驚訝的表情并不陌生。去年0554班奚寧同學,在團活動中,用省下的零用錢為貧困家庭買了生活用品,收到表揚信的那一刻,當時這位男生也是一臉驚訝的表情。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社會繁榮,我們盡享文明成果。不過,環(huán)境污染是事實,人情淡漠也無法回避。在問題面前,我們怎么辦?怨天尤人,感慨,指責,憤怒顯然都不能解決問題。大多數(shù)人都想改變世界,但沒有人想改變自己,托爾斯泰一語中的。講慈善時,有人就說如果我要有錢,我也會像比爾·蓋茨和巴菲特一樣,灑向人間都是愛。
我們的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個樸素的道理:改變環(huán)境其實要從改變自己做起。不用口號,不要太精明,就和奚夢甜、奚寧做法一樣,落實到日常生活中,為老齡化社會、建設和諧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要讓我們在年邁時,為了一個后生的舉手之勞而奔走相告、呼吁鼓勵表彰之類。
讓此類感謝信少一些吧,如果優(yōu)秀成為習慣的話。